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日常生活科技與社會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veryday Life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房思宏 
課號
Soc3014 
課程識別碼
305 610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Soc3014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現代人,尤其是都會區中的現代人,日常生活大小事已經與各種科技的發展緊緊纏繞在一起。舉凡家居、學校、工作生活中各種電器的使用、運輸工具的選擇、與親朋好友的聯繫(或逃避)、身心健康的維持、乃至各種虛實交錯的遊戲,各種科技應用已經大量滲透至日常生活中。然而我們究竟要如何看待這樣科技與生活高度交雜的現象?

歐美自1960年代開始發展的學科: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即試圖擺脫科技中心及社會中心的對立思考,探討科技發展與社會間的種種糾纏、衝突以及可能性。從這個角度出發,科學理論、技術研發與工程技術的發展,與整體社會的政經結構、文化脈絡息息相關,而科技發展的成果,也同樣引領/限制了對整體社會的想像。我們對所處生活世界的認識,除了來自各種習得知識與人際互動外,也同樣來自生活中的種種物質存在。

舉例來說,網路與行動科技的發達,讓人與人間的關係產生各種變化。阿拉伯之春的各個國家,都有利用臉書等社群網站大量且迅速政治動員的案例,但與此同時,大量資訊的漫流以及平台演算機制的操作,卻也讓傳統意義下的對話與溝通日形艱難。同樣一種科技讓工作資訊的交換更形便利,大幅提升生產力,與此同時卻也模糊公私乃至勞動義務的界線。所以,科技發展是否總是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呢?

回答這問題前,也許還得更進一步細究:何為美好?是誰的美好?越來越方便的家電設計是讓哪些家中成員更舒適/辛苦?這當中可反映了特定的社會想像?有些人可能會哀嘆這些是什麼沒完沒了的追問。但當很多現象背後就是如此存在著科技與社會的錯綜糾葛,並實質影響日常生活的運作時,我們還能執著於從單一視角出發的解釋嗎?深入探討科技與社會的關係不見得能找到一個清楚而簡單的答案,但這樣的探索卻是開展知識、確定下一步行動的重要基礎。 

課程目標
這門課開課對象為大學部同學,課程設計除了基本的STS理論研讀,讓同學有機會從不同角度反思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外,這門課程也期待同學由日常生活各個面向出發,思考科技、科技物如何形塑每日生活,而這些物件是否又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簡言之,本課程期待修課同學能初步掌握STS的視角,由此觀察生活中各種問題,並並進一步共同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案。 
課程要求
課堂及網路討論20%。每週均有指定閱讀文本,修課同學需充分閱讀後於課堂中進行討論。

指定作業40%。教師將針對不同主題指定不同形式(閱讀心得、案例分析、方案提出等)作業共八次,以個人或小組方式撰寫。

期末報告40%。期末報告將以小組方式進行,將要求各小組由日常生活中各個面向出發,觀察並界定問題後,由科技與社會互動之角度,思考一可行之解決方案並提案。期末提案參加無邊界大學計畫市府成果展者將提供相關資源及額外加分。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4:00~16:00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課程介紹及分組 
第2週
9/20  如何認識技術物?
Langdon Winner,方俊育、林崇熙譯(1986/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收於吳嘉苓等編,科技渴望社會,群學出版。
邱大昕(2008),「殘障設施」的由來:視障者行動網絡建構分析過程,科技、醫療與社會,6:21-68。
影片:電燈泡的陰謀。 
第3週
9/27  科技與風險
Charles Perrow,鄭欽龍譯(2001),第五章:航空器與空中航線,當科技變成災難,台北:城邦文化。
John Law(2014),農業災難:流動的口蹄疫,收於林文源等編,科技社會人2:跨領域新挑戰,交通大學出版社。 
第4週
10/04  中秋節放假一次 
第5週
10/11  風險溝通與專家政治
吳易叡(2014),我們正在指揮一場風暴:一則核安啟示錄,歷史學柑仔店,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E5%90%B3%E6%98%93%E5%8F%A1/
吳嘉苓(2008),風險與醫療爭議:導讀,收於成令方等編,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出版。
Naomi Oreskes and Erik M. Conway著,林俊宏譯(2016),販賣懷疑的人,台北:左岸文化。(閱讀第1、2、6章及結論)。
影片:核電爭議。 
第6週
10/18  科技治理與國家權力
張國暉(2013),當核能系統轉化為科技政體:冷戰下的國際政治與核能發展,科技、醫療與社會,16:103-160。
Naomi Klein,林鶯譯(2016),第八章:黯化太陽,天翻地覆,台北:時報出版社。 
第7週
10/25  適當科技
陳信行(2014),「適當科技」:如何讓科技適合於此時此地的人?收於范玫芳等編,公民能不能?交通大學出版社。   
E.F. Schumacher,李華夏譯(1973/2013),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立緒出版社。(閱讀9-12章)
影片:從一次赤腳運動中學到的。 
第8週
11/01  公民培力與民主
林子倫(2016),能源民主的實踐:能源轉型的關鍵課題,收於周桂田、林子倫編,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巨流圖書。
高淑芬(2016),能源轉型的在地實踐:社區型能源與公民電廠,收於周桂田、林子倫編,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巨流圖書。 
第9週
11/08  節電工作坊實作 
第10週
11/15  校慶停課 
第11週
11/22  科技與性別
成令方、吳嘉苓(2005),科技的性別政治:理論與研究的回顧,科技、醫療與社會,3:51-112。
韓彩燕(2012),工程實驗室的陽剛化及穩定機制,科技、醫療與社會,14:169-226。
Ruth Schwartz Cowan,楊佳羚譯(2004),家庭中的工業革命,收於吳嘉苓等編,科技渴望性別,群學出版。 
第12週
11/29  被凝視的身體與慾望
鄭斐文(2012),肥胖科學、醫療化與性別身體政治,科技、醫療與社會,14:9-76。
陳曉齡(2012),沒有打HPV疫苗,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嗎?收於王秀雲等著,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出版社。 
第13週
12/06  智慧的城市與生活
Anthony M. Townsend,張美惠譯(2014),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臉譜出版。(閱讀第3、5、6、10章) 
第14週
12/13  城市生活中的科技與社會(一)Paul Bogard,陳以禮譯,夜的盡頭,時報出版。(閱讀七級暗空、二級暗空)
         
第15週
12/20  城市生活中的科技與社會 (二)
Anthony M. Townsend,張美惠譯(2014),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臉譜出版。(閱讀第9章)
Bruce Schneier,韓沁林譯(2016),隱形帝國:誰控制大數據,誰就控制你的世界。如果出版。(閱讀第1-4章) 
第16週
12/27  各組提案討論 
第17週
1/03  期末提案報告